达喀尔组委会主席拉维尼在比赛结束那天成了最忙的人,无数媒体在等着他做官方总结。“第二届‘南美版达喀尔’的路线设计非常杰出。南美的风景也是我们愿意从非洲到这里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更深层面,“南美版达喀尔”在媒体影响上更为出色,“由于更为安全,这次达喀尔和去年一样取得了成功。 媒体报道角度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拉维尼特别感谢阿根廷和智利两国政府在对达喀尔的支持上“超过其他地方”。
在去年确定继续留在南美之后,很多人曾经提出了疑问:南美达喀尔到底还是不是达喀尔,少了撒哈拉沙漠的达喀尔还有什么意思?今年比赛结束后,车手们表现出来的留恋很快打消了这个疑问。“哪一个车手敢说这不是一届货真价实的达喀尔呢?”拉维尼兴奋地说。“在南美大陆上,我体会到了达喀尔有别于传统根据地非洲之外的魅力,这次达喀尔就像环法自行车大赛一样,所到之处受到了夹道欢迎。”而本届达喀尔除了一个女观众不幸身亡之外,其他总的受伤车手不足20人,这让组委会感到满意。
从市场开发角度来说,这届达喀尔也取得了很大成功,这还是在汽车厂商纷纷退出的经济危机大环境之下取得的。赛事的母公司ASO集团在评价本届赛事时称:“达喀尔在拥有巨大媒体覆盖效应的同时,也具备顶尖商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达喀尔并没有主赞助商,只有阿根廷和智利两个国家作为合作伙伴——每个国家分别出资600万欧元。另外,其他传统赞助商比如道达尔石油公司和法国电视公司等继续对赛事进行投入,现金投入规模都超过了200万欧元。加上次级赞助商以及比赛途经地当地的供应商,这一次达喀尔的市场营销收入合计突破2000万欧元大关!
2008年达喀尔拉力赛因毛里塔尼亚恐怖主义威胁被迫取消后,阿根廷和智利两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和ASO集团接洽,随后还派遣各自体育部长和旅游部长敲定了办赛具体方案。2009年达喀尔之所以能在南美畅行无阻,决定性的因素正是上述两国政府自上而下的鼎力支持。两国还动用了数万名宪兵和警察,今年两国各派出22000名军警以及数架军用飞机和直升机为赛事保驾护航。
2009年,两国旅游局初步统计,达喀尔为他们直接创收达到了5750万欧元!而且从电视转播上来说,南美达喀尔的电视转播时间比非洲达喀尔增加了35%!
为了让达喀尔留在南美,两国政府最近承诺各自会继续为达喀尔提供600万欧元的现金赞助,同时无偿提供军机运输、机场使用和警力配合等便利。但是,达喀尔最终还是离他们而去。
非洲版 挑战大更“自由”
在收获丰厚蛋糕的同时,达喀尔组委会也一直在思考何时将比赛重新带回非洲。“达喀尔重返非洲等于找回了达喀尔的精神内涵。”组委会执行主席勒吉安前天透露:“组委会的核心成员一致赞同在最短时间内返回非洲,而且,路线勘察和安全保障这两个核心问题业已得到解决。”
拉维尼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由于阿、智两国的政府规则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非洲,因此其中的沟通协调就更为繁琐复杂。”举个例子来说,涉及到比赛运作,仅智利政府就有包括环境、石油等在内的34个主管部门介入,在这些部门之间协调花费了组委会至少4个月时间。“在阿根廷就更加麻烦,这是一个联邦国家,与中央政府协商过的种种操作方式,还需要具体和每一个地区重新洽谈。”拉维尼和他的助手不得不走遍了赛事的所有途经地区,说服他们按照达喀尔的模式来组织比赛,这个和在非洲组织比赛时的“一纸国令”完全不同。但一个细节是,达喀尔分站营地内部出现了若干起盗窃事件,“在非洲车手和记者的个人财物也是有保障的,而在更为富饶的南美却出现了这个问题。”
拉维尼前天表示在上周末他收到了非洲国家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政府对达喀尔的正式邀请函。但从目前看来,虽然各媒体报道口径有所不同,但至少证明在ASO集团内部,已明显分成两派:留在南美安享2000万欧元,或回到安全问题突出的非洲找寻达喀尔的最初梦想。
尽管非洲大陆荒凉贫瘠,但达喀尔所到之处必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无条件支持。即便无法得到类似阿根廷或者智利政府提供的物质条件,达喀尔组委会却享受到堪比“流动国度”的至高待遇。在途经国家,达喀尔可以按照自己的赛事规章制度来处理比赛内的一切!而且,达喀尔原本的初衷就是“挑战”——撒哈拉大沙漠作为全世界公认最蛮荒之地,自然也是最符合达喀尔挑战人车极限要求的场地。本届比赛落幕后,很多车手都认为南美的比赛太容易了,因此也希望达喀尔能回到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非洲,以方便他们“自讨苦吃”。
达喀尔组委会从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准备首届南美版赛事的同时,就已着手重返非洲的计划。组委会先后勘测了两条线路:第一是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第二是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在达喀尔历史上,上述两条线路都曾列入赛程。第一个选项由于南非的安全问题疑虑最终被舍弃,但第二条路线却得到了途经三国政府的热烈响应。而且,从东撒哈拉沙漠的沙丘数量和穿越难度衡量,这也是最适合达喀尔回归的选择。这就是达喀尔车手传说中的“东撒哈拉计划”,换句话说,就是非洲国家呼唤达喀尔回归的“达喀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