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期间跟踪报道了中国方程式和MOTO GP的比赛,回来后,看到中国体育报资深记者周萌老师《是冰山还是火焰山 中国赛车运动难寻赞助和观众》一文,正好今天休息在家,和两个国内比赛组织者线上闲聊,说到了观众问题。作为后辈,浅谈一下看法,由于知识浅薄,免不了谬误的成份在里面:
对观众问题,周老师有一段分析:
困惑一:观众“千呼万唤请不来”
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上海站,主办方主动降低票价,决赛看台票130元,草坪票更低至30元。结果,有5万人座席的上赛,真正透过销售卖出去的仅有200张门票,到场的观众大部分是靠赠送门票、专线大巴接送请进的赛场;MOTO GP大奖赛上海站的票务也好不到哪去,三天赛事总共才吸引到38930位观众入场。是中国人骨子里不喜欢赛车,还是我们推广没做好?值得业内深思与探讨。
第一个思考:中国赛车迷数量有多少?
这里只谈一些个人观点:以经常观看F1电视直播来定义“赛车迷”的概念,全国不超过500万人,高级别的车迷散落在各地,以各种形式,通过自驾越野,酒吧等形式聚集,真正能到赛场的无非三种人,一是VIP,二是青年学生,三是业界人。这些人中,最有希望增长的只有青年学生。
以2004年F1进中国计,由于在最初的推广中,过多的拷贝了国外模式,“往事越千年”忽略了中国赛车运动基础,以及作为社会主力军的80后的受影响习惯,此后,中国赛车运动过分追求短线,追求所谓高端路线,从而渐入窄路,赛车人群也在萎缩。
第二个思考:中国赛车迷主力人群结构是怎么?
目前中国赛车迷绝大多数为15-30岁之间,接近青年学生的群体。为什么30岁-45岁的人很少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不再赘述,“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从这些人之中很难产生“骨子里喜欢赛车”的受众。
第三个思考:推广和市场分析的误区
由于赛车目前被作为一个广告载体,自然希望吸引高端用户,吸引30-45岁的群体,各种计划书都定位在这些群体上,而实际上,除了F1,其他赛车受众都很难向这个群体靠拢,用户受到影响,才会产生冲动,30-45岁人,在他们的冲动年龄受到的影响,是丰田和桑塔纳,而非其他。在成年后真正能决定他的购买,并非宣传推广,而是家人的影响。
真正的购买力人群和能够影响购买力的人群,并非是30-45岁的人。而恰恰是15-30岁的群体,和赛车迷主力群体吻合的人。
第四个思考:短线和长线的相对成本
目前中国赛车运动,两头尖,中间鼓,好像打牌的“争上游”,试问上游又如何?
为什么,赛车推广者不肯放中长线而要做短线呢,因为感到长线的投资成本大,期限长,挺不过收回阶段。做短线,希望靠打拼靠机缘。实际上在目前,做短线的成本要比做长线还要多,越短线越早死而已。
也许大家要寻找一个途径,做中、长线的成本非常低,也有可预期收益,然后扎实的做下去。并非要推广商在商业利益上联合起来,这种联合是不现实的,而共同培养赛车潜在人群则是可行的。
赞助商为什么要面对空荡荡的看台而开出支票呢?在VIP包房里的赞助商,在缺少欢呼的环境里,是否也感到索然无味呢?
第五个思考:80后的颠覆性阅读习惯
当李宇春轻松的走着免费推广的路线财源广进的时候,背后是80后群体颠覆性的阅读习惯,他们可以在一种黏性和痴迷状态下为李宇春买单。然而,可能媒体还没有从过去的路子中清醒过来,或者扭转乏力,各种推广者,也依然要靠所谓的高端报道来追求曲高和寡的效果。
回到主题,为什么千呼万唤观众请不来?因为呼唤的人群中,真正的车迷太少。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F1和MOTO GP决赛的主看台门票,在黄牛的手中就掉到了200元以下,加上免费接送大巴,看车的成本已经不高了。组织者依然要靠组织学生军填满草地,不能不让人惋惜。
一位越野车主说:假如能开放这些草地,让我们把车停在草地上看F1,收取费用也没问题.....
以上,仅从观众的角度,感受了一些困惑,并做一些零散的分析。可能,在宣传途径、供需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上,中国赛车运动的推广者们,需要重新反思一下。